吴川市第一中学 安全教育 实施体验教育的主要途径–李明赞 容康兴

实施体验教育的主要途径–李明赞 容康兴

实施体验教育的主要途径

李明赞 容康兴

 

体验教育是近年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研究领域里的一个崭新课题。体验教育就是指学校组织和引导学生亲身参加实践,从而使他们把做人做事的思想道德规范内化为健康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

体验是在实践中的体验,这一根本原则突出体现了实践在体验教育中的基础地位,而实践对体验教育的决定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体验教育以实践为动力方面。学生是体验教育的主体,他们在体验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离不开实践这个大背景。体验教育除了具有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般特点之外,还具有教育主体的选择性、教育内容的可接受性、教育目标的导向性和教育效果的知行统一性等自身独特的特点。因此,对学生进行体验教育,需要因地制宜。

针对本校实际情况,我认为,促进体验教育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普及开展,必须以活动为依托,以实践为载体。主要途径如下:

一、在生活及学习中体验。

老师应当积极拓展体验教育活动领域,从学生日常所能接触到的家庭、学校、社会、大自然中的具体情景和遇到的问题入手,通过活动使他们感知和强化思想道德方面的知识,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体验。

家庭生活是学生最多的体验场所,我们引导学生寻找家庭生活中的小岗位,让他们扮演一天爸爸、妈妈的角色,打扫房间、买菜、做饭、洗衣服、照顾老人、进行邻里沟通,甚至陪同父母进行一天工作。在活动中学生体验到了父母的辛苦和紧张,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学会了生活自理、为父母分忧的本领。

(2)引导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体验。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寻找为教师、同学服务的岗位,体验老师、国旗下讲话主持人、小记者、校工等角色,体会组织活动、备课、讲课、组织教学、维护秩序、后勤服务等工作的艰辛,获得为人师的真实感受,明白尊师的道理,养成热爱学习的品质,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本领。

(3)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

每个人都要接触社会,进入社会生活。因此,我们根据本地具体情况,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把当工人、农民、环保宣传员、社会保险宣传员、敬老院工作人员等作为体验的角色,获得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实现价值的真实感受,明白做一个合格公民的道理,养成文明礼貌、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学会适应不同生活环境,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本领。

(4)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体验。

结合所学自然知识、生物知识,我们引导学生开展了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探秘、远足、旅游等活动,去茂名森林公园、湛江南亚热带植物园、吉兆湾……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自然界的和谐与美好,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去听喧闹的汽车喇叭声、机器的隆隆声,看烟囱冒出来的滚滚浓烟,参观污水处理厂,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形成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操。

二、在学科活动中体验

在各学科教学中,有许多可供学生体验的因素。我们努力挖掘这些德育因素,把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科教育紧紧结合起来,提高德育的效果。

(1)在以德育为主要任务的课程中运用体验式教学,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发展。

《政治》是比较系统地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必修课程,它们把德育作为其中一个主要任务,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尝试“体验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为:A、创设情境,引导动机,激发直观的情感体验——B、融入情境,启发联想,增强想像性情感体验——C、强化情境,析事明理,促进伦理性情感体验——D、超越情境,知情促行,获取创造性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式教学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触动自己的情感之弦,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想象感受自己生活在某种氛围中,设身处地设想自己成为体验的对象,产生与体验对象相一致的移情体验,并从中领悟和把握品德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使”理”通过”情”进入学生的心灵。

(2)在德育渗透型课程中,创设模拟情境,帮助学生获得自己独有的感受。

在《语文》、《英语》等德育渗透型的课程中,可以采用感情朗读、扮演角色、角色换位等方法,为学生创设移情体验的机会。这类课程的体验活动关键是要引导学生经历“感知——体验——评价”的过程。这样改变了以往教师单向问讲的局面,调动了每一个学生进行道德认知、情感体验、道德评价、道德实践的主动性。

为了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让学生体验同学之间协同合作能力,老师还可以开设课外体验课程,通过团体合作项目来体验互相配合的重要性。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因地制宜,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情景,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与失败的亲身体会与感受,使他们学会自觉锻炼,学会与人合作,学会换位思考,学会适应社会,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三、在管理中体验。

在学校和班级的管理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老师可以精心设置了多种岗位,努力为学生创造锻炼与体验的条件与机会。在班级管理中可以设置了纪律管理员、卫生管理员、学习管理员、劳动管理员等多个岗位,让学生轮渡坐庄,循环管理。一个班级七八十人,管理难度相当大,老师如果能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不仅让某些不良行为习惯在逐渐改变,而且可以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养成。

 

 

本文不代表吴川市第一中学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cyz.org/?p=2127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759-558303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cyzpic@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