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实践教育的反刍
吴川市第一中学 黄 斌
一连做了二十多年班主任的我,在别人看来,我是经验丰富的老班主任了,但谁知道,年年岁岁“工”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工作中我经受的辛酸、无奈、困惑、甚至痛苦,谁又能理解?又岂是每个月几十元的班主任补贴所能安抚的?
特别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今天,不少良知渐趋泯灭,人性大将流失等现象严重冲击德育教育之下,班主任工作的难度更是前所未有。尤其面对90后等新生代,像我这样的老班主任似乎已成为历史的遗物,往往工作起来显得难尽人意,师生之间似乎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师生的情谊已不再像过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深厚,而不少是今日别离,明天形同陌路人,情如薄纸,味同嚼蜡。那么,我们如何面对和克服新时期班主任工作出现的种种困惑呢?我想为人师的我们首先要顺应时代发展,转换角色,尽可能融入学生当中,做到亦师亦友,或许教育的效果就迥乎不同了。
近年来,我根据学生的自身生活及本班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与多种课内外的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当面对生活的各种现实问题时,能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从而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着实培养实践能力。现列举一二略述之。
一、充当家长与学生情感联系的媒介或纽带。
其实,学生不单与班主任有隔阂,而且也与家长有代沟。特别到了高三,学生由于备考遇到的不如意问题,常常会烦恼苦闷,但却无处申诉,大多数家长也不主动积极与学生沟通,这其实是学生身心发展及德育教育的一大障碍。因此,多年来,我在家长会到来之际,要求学生以书信形式写一次作文,如题为: (爸爸、妈妈等家长)高考到了,我 (害怕、慌、痛苦、后悔、努力、自信等)(半命题作文),要求内容具体,情感真实(并声明绝对保密)。我强调本次作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压抑已久的心里话得到充分的宣泄;二是期待引起家长对学生高考的足够重视;三是加强学生与家长情感的沟通。于是乎,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尽情的宣泄。当家长读到自己孩子的书信时,即使不泪流满面,泪水也在眼眶里打转。你看,通过这样的活动彼此所感悟的亲情来得多么真切?来得多么感人?家长与学生在激动之余,又怎么不感激老师呢?又怎么不配合老师做好高考的备考工作呢?
二、甘愿成为学生学会感恩的催化剂。
有代表曾在全国“两会”上振臂疾呼:“别让中国现在的孩子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是的,学生的日益淡漠的感恩意识,已成了不争的事实。长此以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失了感恩之心,那么人们就会变得自私冷漠,唯我独尊,放纵自我,甚至会导致整个道德滑坡,危害社会。可见,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已刻不容缓。而作为教书育人的特殊工作者班主任,更是责无旁贷。
我常对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感恩教育,以自身的感恩情怀、感恩行动去对学生言传身教,使他们学会感恩,传承感恩。如我召开的感恩主题班会,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使他们的思想在一次一次的感恩活动中耳濡目染,接受高尚的感恩教育和道德洗礼。上台发言的同学都热泪盈眶,有的甚至泣不成声,台下更是泪眼纷飞,掌声不断,令人终身难忘。通过这样的感恩教育活动,可以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和思想道德提升的机会,使学生了解,成长的过程需要感激使自己成长的人,让学生懂得怎样感恩、报恩。
我想,如果班主任坚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多进行感恩的教育实践活动,学生的道德素质一定会走出阴霾,迎来灿烂的阳光!
三、利用班会课为学生搭建自我表现实践的平台。
一向来,班会课往往都是班主任的一言堂,班主任是发言者、表演者,学生为听众、观众,长期这样,大家自然就会厌烦的,哪还谈得上什么效果呢?甚至适得其反。因此,很有必要把班会课变为学生自我表现实践的舞台。每学期,我都有计划召开多次的主题班会,尽可能为学生设置自我表现、张扬个性、展示才华的平台。每次的主题会,我都以学生为主体,主持人、参与者都由学生直接参与、担当。其实这也是班主任开展德育实践教育的重要部分。如“学习经验交流会”,除了找各科特拔尖的同学发言外,还让进步较大的同学代表发言(表扬先进,树立榜样)。如2011届高三,我在全级成功公开一次主题班会,题为《反馈月考得失与备战湛一模》;又如“班风整顿与学风的反思”主题会,要求各班干、各科代表及纪律或学习进步的同学代表发言。再如“学会感恩”的主题会,可由不同的学生代表谈心得体会。这样一来,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高,师生的情感又一次得到升华。
四、融入其中,打成一片,亦师亦友。
自古以来,师道尊严,学生只得唯命是从。但今天老师还是放不下架子,高高在上,令人敬而远之,那就无法开展工作了。要想亲近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就必须注重情感投资,师生的平等,亦师亦友,古人说:“怡吾声,柔吾色。”今天我们班主任如果也能这样和颜悦色地对待学生,那么教育效果应更为显著。
如2011年湛江二模后,我所教的高三(21)班成绩整体滑坡,学生的情绪低落,为了重整旗鼓,鼓舞士气,在星期六下午课后,我组织全班学生一起打羽毛球,并积极参与其中。这不但拉近了师生之间心灵距离,而且后来遥遥领先的高考成绩正好证明我的做法是正确而有必要的。
2011年9月4日,开学不到几天,我又包了整个球馆两个小时与本班老师、学生一起打羽毛球,不打不相识嘛。自此,我们师生的感情特别的浓厚,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比往届好得多了。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放下架子,融入学生的具体实践活动中,真诚以待,建立的良好互信关系,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